欢迎来到保健热线网!

保健热线网

关爱老人,从“心”开始

时间:2025-09-22 来源: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:佚名

  63岁的赵先生退休前担任副处级领导,在任时虽工作繁忙但精力旺盛,活力满满,除了患有高血压以外并无其他疾病,但近2年来却时常感觉胸闷心慌、头昏失眠,并且经常觉得疲劳乏力,无精打采,坚持多年的晨跑习惯也只好放弃。先后辗转到多家医院就诊,甚至做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,都没有发现明显异常。由于症状逐渐严重,经人介绍来寻求中医治疗。通过中医辨证及心理量表测评,发现抑郁评分较高,并伴有显著的躯体化症状,诊断为中医的“郁证”,经心理疏导和辨证使用中药治疗2个月后,赵先生感到先前的症状明显缓解,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。

  当人们谈论老年人健康时,常常聚焦于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肿瘤等身体疾病,却往往忽略同样重要的心理健康。老年人经历着人生阶段的重大转变,身体机能、社会角色、人际关系都可能发生显著变化,这些都容易引发或加剧特定的心理问题[1]。

  一、常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

  随着年龄增长,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常出现一定的变化,如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,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较差,情绪体验更为深刻等,这些变化如同季节更替,是生命周期的自然现象,而非"病态"表现。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,则意味着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:

  1、抑郁症状包括持续的情绪低落、悲伤、空虚感;对曾经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;食欲和睡眠显著改变;疲劳、精力不足;无价值感或过度内疚;注意力难以集中,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念头。

  2、焦虑表现为过度担忧、紧张、易怒;坐立不安;肌肉紧张;睡眠困难;心悸、出汗、颤抖等躯体症状。

  3、孤独感与社会隔离 空巢生活、亲友离世、社交圈子缩小,让许多老人陷入“有话无人说”的困境,长期孤独感可以引起情绪低落、自我价值感下降,甚至加速认知功能衰退。

  4、认知功能变化与记忆力下降 老年期记忆力下降是自然规律,但若记忆和认知能力影响到日常生活,如迷路、忘记熟人名字、混淆时间等;或出现明显的找词困难或逻辑混乱、性格或行为改变,则可能达到痴呆的程度,需及时就医。

  5、其他如睡眠障碍、情绪显著波动、自我控制能力下降、疑病倾向或过度关注健康等。

 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老年人可能不善于表达情绪,或羞于启齿,加之或多或少的患有躯体疾病,当出现心理问题时,往往以躯体的不适为主诉[2]。

  二、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

  1、生理因素:大脑神经递质变化、慢性病导致的疼痛或躯体不适、药物副作用等。

  2、社会因素:退休后的社会角色缺失、经济收入减少、数字化鸿沟带来的信息孤立等。

  3、家庭因素:子女关怀不够、代际沟通障碍、家庭矛盾累积等。

  4、心理因素:对衰老的消极认识、对死亡的恐惧、创伤经历的累积效应。

  三、中医对心理疾病的认识

  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等七情是人之常情,但七情过极则可扰乱气机,损伤脏腑。“郁为七情不舒,遂成郁结,既郁之久,病变多端”,中医将这种以情志不舒为病因,以气机阻滞为基本病变,出现精神抑郁、情绪不宁、胸胁胀痛、心悸失眠等各种表现的疾病称为“郁证”。肝主疏泄,主调畅气机,郁证的发病常与肝气郁结有关[3]。情志内伤,肝气郁结,进而引起气血失调、痰湿内阻、心肝火旺,日久则心脾两虚,心神失养。本文开头提到的赵先生正是服用了疏肝解郁、养心安神的中药得以逐渐康复的。

  四、构建个体、家庭、社会“三位一体”的心理健康守护网

  维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,需要个体、家庭、社会协同发力:

  1、个体层面——自我关怀,点亮心灵之光

  •学会接纳自己在社会和家庭角色中的变化;

  •积极参加社会活动,如朋友聚会、社区活动、兴趣小组等;

  •坚持运动,戒烟限酒,均衡饮食,规律作息;

  •勤于学习,科学用脑,“树老怕空,人老怕松”,要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,勤用脑、多学习不仅能增添生活的乐趣,还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。

  2、家庭层面——提高意识,多给情感支持

  •要认识到老人精神心理上的表现不是“老糊涂”或“性格不好”,而可能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;

  •多给予陪伴,耐心、关心地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担忧,避免过度保护性语言(如“您别操心这些”);

  •请老人参与家庭事务决策,让他们感到被需要;支持和鼓励老人参加社会活动。

  3、社会层面——创造老年友好型心理支持生态

  •老年活动中心设立心理互助小组,老年大学开设心理健康的科普讲座;

  •提倡健康体检设置心理评估项目,基层医务人员开展精神心理学知识的继续教育;

  •支持基层医院和养老机构将心理服务融入养老护理。

  五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

 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要及时就医:

  ·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或过度焦虑、烦躁;

  ·拒绝社交、自我封闭并伴随厌食、失眠;

  ·出现“不想活了”的念头或自伤行为

  ·出现幻觉、妄想等症状。

  衰老是自然过程,为了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质量,我们应像关注躯体疾病一样关注心理健康,让老年朋友不因孤独而沉默,不因焦虑而彷徨,不因抑郁而绝望。(作者 宁国市中医院 储美丽)

  参考文献:

  [1].樊颖珠,杨瑛.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脆弱现状及其影响因素[j]. 吉林医学 2024,45(9):2272-2282

  [2].张文龙,何昭霞,石景芬,等.社区老年群体焦虑与抑郁情绪的预防与干预:基于认知情绪调节的研究[j].中国卫生事业管理,2025,42(6):619-623

  [3].刘子薇,王珑,白雪.中医药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研究进展[j].云南中医中药杂志,2024,45(4):96-99


原文链接:https://wjw.ah.gov.cn/ztzl/jkkp/57984071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保健热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
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

保健热线网 bjrx.org.cn 版权所有。

联系电话:010-53387021 010-56153985,监督电话:17610609455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

邮箱:jiankangfzdyzx@163.com 客服QQ:2894426415 通联QQ:491393325
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
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